生活就像等待創作的黏土
晨光熹微,推開陶藝室的門扉,濕潤的泥土氣息裹挾著生機撲面而來。案臺上,一團團赭褐色的黏土靜臥著,在朝陽穿透窗欞的薄紗里,泛著溫潤柔和的光澤,等待著一雙溫柔的手將他們塑造。生活,恰如這等待創作的黏土,其底色并非蒼白,而是蘊藏著無限生機的沃土,靜候著每一次揉捏、每一次塑造,去喚醒那沉睡其中的萬千姿態。生活也是如此,有萬般姿態,而我們要將自己的生活創作地比黏土更堅固,比黏土更經得起摔打。
在陶藝室,老師傅揉捏、拍打、拉伸著手上的黏土。黏土恣意地伸展著,展現自己的無限潛能。沒有固定的黏土形態,也沒有固定的生活,一切都在你自己手中,只是需要你自己去開發,自己去創作。
誠然,創作是不會一帆風順的。黏土在老師傅的手中,也會呈現微妙的抵抗——水分稍縱即逝、指尖的力道不均,都可能讓它邊緣起皺、某處塌陷,無法展現自己真正的魅力。然而這并不是最后的結果,相反是塑造的契機:有經驗的人懂得,重復噴上水霧,可以合攏干燥的裂縫;耐心撫平褶皺,讓表面更有條理;填補凹陷,讓它更加豐滿。調整狀態,繼續像理想的形態前進。生活又何嘗不充滿這樣的“微皺”與“塌陷”?挫折、變故、不如意,如同短暫失水的黏土,讓我們的形態暫時偏離預期。但生活的可貴,正在于這份內在的可塑性——它允許我們汲取“水霧”般的智慧與韌性,允許我們修補、重塑,允許我們在時間的揉捏下,不斷修正軌跡,讓生命之形在動態的調整中趨于飽滿與和諧。
黏土在等待,更在呼喚——呼喚一雙手的溫暖,呼喚被賦予形態的勇氣,也呼喚著在塑造中不斷發現自我的旅程。它本身就是那“可能”的化身,柔軟而倔強,在時間的手掌中,拒絕干涸,擁抱塑造。生活,亦復如是。
時間:2025-07-13 作者:汪詩雅 來源:校園文學網 關注:
散文推薦
- 玫瑰與浮云
- 它怯懦地停在我的頭上撒嬌,請求我愛的收容
- 07-05
- 塵埃·舞者
- 夜已經襲來,伴隨著那并不算明亮的星輝。
- 07-05
- 記憶的玫瑰
- 那是個遙遠的時代,我的心里開著一朵淡藍色的玫瑰
- 07-05
- 青風
- 這里啊曾經四季如春,入目是大片大片蔥蘢
- 06-28